第三百九十五章 遗憾-《回到上古当大王》


    第(1/3)页

    洪武十三年的秋天,中原地区迎来了了一次史无前例的大丰收。

    这一年天公作美,齐国境内风调雨顺,粮食的丰收,极大的缓解了齐国朝廷的压力。

    当赋税收上来后,杨浩做的第一件事,就是为这一年中阵亡将士家属放拖欠了很久的抚恤金。

    拖欠了这么久,已经让杨浩无比的愧疚,但无奈战争的消耗实在太大,税收之前,国库干净的连老鼠都很少愿意光顾了。

    这一年的丰收不是偶然性的,这得益于齐国十余年的积累。

    在这十几年的尝试和摸索中,齐国的农业已经极为的完善,各种农业工具被展出来。

    随着铁器在民间的普及,极大的增强了农业的效率。

    粗略的统计,只洪武十三年这一年的时间里,齐国新增耕地面积,几乎达到了洪武十二年之前,总面积的五分一还多。

    大量的耕地,意味着大量的人口。

    杨浩对此很满意。

    由于未来很长一段时间,他准备暂停扩张的脚步,将大部分精力转向民生方面。

    这是个重大的决定,为此,杨浩在洪武十三年十月末的时候召开了一次大朝会,重点讨论了接下来的要执行的政策。

    其中农业与工业是重中之重,而杨浩也适当鼓励小商人阶层的活动。

    并次提出了士农工贾皆为立国之本的指导思想。

    四民有序则国泰民安。

    在朝会上,已经满头白的卫,精神状态却是极佳。

    卫道:“大王,臣以为接下来的数年之中,工部必须将要的精力放在道路与炼钢之上。

    道路乃国之血脉,而如今铁轨的铺设进度受限于钢材的产量,极大的影响了我国南北互通之大事。

    经过这些年的研究,工部已经摸索除了一套提升钢铁产量的办法,相信用上这种办法,增加炼钢厂的数量,在国内寻找优质矿脉,臣相信,五年之内,我国的铁轨至少能铺设两条以上。

    ”

    杨浩闻言眉毛一挑,脸上尽是意外之色。

    两条以上的铁路,这对于齐国的生产力是个极大的考研。
    第(1/3)页